合规炒股配资线上 张仪靠一张嘴忽悠楚国,表面占了便宜,却让秦国失去最重要的东西
公司拟以公司现有总股本827,644,501股为基数,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(含税),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.48亿元(含税),不送红股,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。
格隆汇7月31日|据CME“美联储观察”:美联储本周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96.9%,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3.1%。美联储到9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0%,累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87.7%,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12.0%,累计降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0.3%。
《谏逐客书》: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,包九夷,制鄢、郢,东据成皋之险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国之从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
在李斯这一段对于张仪的描述中,清晰地将张仪对于秦国的贡献一一列举。
这段话的精髓,不在于后面罗列的一项项功劳,而是开头的四个字----张仪之计。
什么计策?
连横!
张仪的出身
张仪来自魏国,没错,就是战国著名的人才培训基地---魏国。
张仪的家庭出身,《史记》中没有描述。
不过根据本系列前文提到的规律,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,时间越是久远,越不可能是草根出身。
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张仪早年曾经拜鬼谷子为师,学习纵横之术,和苏秦是师兄弟。
鬼谷子老师真是桃李满天下,前有孙膑、庞涓,后有张仪、苏秦。如同天龙里的扫地僧,是个深不可测的人物。
(大家好,我是鬼谷子老师,欢迎关注我的直播间~)
以战国时期的生产水平,普通百姓日夜劳作,依然不能保证吃饱肚子。
而张仪这样的年轻劳力,能够脱产追随鬼谷子学习,家里没点经济基础是不可能的。
但要说张仪是贵族出身,也不尽然。
著名的典故“张仪受笞”,讲的就是张仪与楚国国相喝酒,席间有人丢了一块玉佩,就怀疑是张仪偷的,将他一顿好打。
先不考虑这个故事的真假,为什么前一秒还是宾客,后一秒就被认为是贼。太史公已经明确写出,张仪是因为贫穷才被认为偷了玉佩。
由此来看,张仪的出身远远谈不上显赫。
笔者认为,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张仪和商鞅类似,是落寞贵族的后代,有一定经济基础,但地位早已大不如前。
何为纵横?
张仪是纵横家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
而“纵横”这个词的由来,正是战国时期最为耀眼的两大阵营:【合纵】与【连横】。
(合纵连横)
所谓【连横】,就是弱国以强国为靠山,被秦国收为小弟,跟着秦国去进攻其他国家。由于秦国在西,其他国家与之联盟,基本上处于东西一条横线,所以称为连横。
所谓【合纵】,就是东方六国结成同盟,合力抵抗强大的秦国。由于六国从北方的燕、赵,到南方的楚国,总体呈现南北一条纵线,所以称为合纵。
由此可见,【合纵】的初衷是为了防御,【连横】则是为了进攻。
张仪就是【连横】战略的实际操盘手。
从个人际遇的角度看,张仪是非常幸运的,他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地方。
之所以说“正确的时间”,是因为张仪入秦的时候商鞅已经不在了。要知道张仪这样的舌辩之士,在商鞅最为痛恨的“蠹虫”之一。
商鞅认为,除了能产出粮食的农民和上阵打仗的士兵,那些靠嘴皮子混饭吃的纵横家对国家一点用处都没有,就不应该在秦国存在。
这样的观点当然是片面的,不过在秦孝公时代,秦国的首要任务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,快速地富强起来。
商鞅通过变法,将秦国所有的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“耕与战”这两件事上。
埋头发展,是这个时期秦国唯一要做的事情。
所以,如果张仪来到秦国的时间过早,他的“连横”之术是没有土壤进行施展的。
(张仪:来得早不如来得巧)
等到了秦惠文王时期,情况就有所不同了。
有了商鞅变法打下的底子,秦惠文王一方面延续商鞅之策,让国力继续增强;另一方面开始抬头看世界,盘算着要做点什么。
像张仪这样的纵横家,要想尽情施展生平所学,最好拥有两个条件:
一、这个国家有明确的奋斗方向,并且不轻易更改。
二、这个国家有一定的实力,却又不能碾压一切。
幸运的是,这两个条件秦国都具备。
第一个条件,秦国的目标是东出与东方各国争霸天下。
这个目标在春秋秦穆公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,并不是某一任君主的心血来潮,而是秦国历代国君矢志不渝的集体意志。
第二个条件,张仪的“连横”之术本质上是一种外交策略。
正所谓弱国无外交,这个道理无论是现在,还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都是成立的。
如果秦国没有实力,就凭张仪一张嘴,哪怕说破天,这个“连横”也是弄不起来的。
而经过“商鞅变法”的洗经伐髓,加上与魏国的数次河西大战获胜,此时的秦国已经稳居战国一流强国之列,对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怵。但要说拥有无敌的实力可以一路平推,又远远没有到这一步。
在这种情况下,张仪的作用就可以最大化了。
以秦国实力为后盾,张仪就可以从容地在六国中选择盟友。同时打破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,为秦国争取到一个最好的输出环境。
(所谓“连横”,就是这个意思)
那么,张仪是如何靠着三寸不烂之舌,来忽悠各国的呢?
不讲道义的忽悠
作为一名优秀的纵横家,张仪和东方六国都进行过游说,但人有远近亲疏,国家之间也是这个道理。
张仪这辈子其实重点忙活的就两个国家,一是魏国,二是楚国。
1
张仪在秦魏之间来回横跳
无论是【合纵】还是【连横】,有一个重要的交叉点,那就是位于中原的魏国。
对于张仪而言,如果秦国和魏国能够达成联盟,不仅可以打破从北到南的合纵防线,还能够让秦国拥有一个可以向东、南、北各个方向任意进攻的支点。
所以攻略魏国,是张仪实现【连横】策略的重中之重。
来看看张仪具体是如何做的:
公元前328年,张仪成为秦国的相邦。之后的几年,张仪主要和魏、韩两国来回交锋。
到了公元前322年,张仪从秦国辞职,跑回老家魏国担任相邦,其实就是去当二五仔。
那时候已经是魏惠王的最后几年,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魏惠王,被张仪一顿忽悠,要让魏国成为秦国的小弟。
好在魏惠王人老眼不花,对于张仪的套路看得很清楚,就是不上当。
几年之后,魏惠王没了,魏襄王即位,但对于张仪的建议仍然不予理睬。
这下子让张仪非常不爽,魏国这么不配合,我回秦国怎么交待?
于是张仪悄悄联络秦国,照着魏国一顿猛捶,魏国屡战屡败。
魏惠王、魏襄王为什么如此坚挺?连张仪的这张嘴都忽悠不动?
因为当时“合纵”的策略也很吃香,大家觉着秦国再厉害,也不能一个挑我们一群。这就让魏国君臣心中始终有个寄托---只要魏国还在【合纵联盟】里,那么秦国就不敢太过分。
公元前318年,发生了一件大事---【合纵联盟】中的赵、魏、韩、齐、燕五国合力攻秦。秦国不动如山,在以一敌五,并且遭到北方义渠王“背刺”的不利局面下,依然打了个势均力敌,并且消灭了82000人,这下子彻底打破了魏国的心理防线。
转过年来,公元前317年,张仪再次建议:别跟着【合纵】混了,还是认秦国当老大吧。
被揍过之后,果然好沟通多了,魏国不仅同意退出合纵联盟,还请张仪做中间人,帮忙协调与秦国的关系。于是张仪顺理成章地又从魏国跳槽到秦国,继续担任相邦。
(魏国挨完揍,态度好多了)
在本系列《魏国选新秀的眼光战国顶级,然而拙劣的管理却白送一个全明星阵容》一文中,我们详细分析过魏国的战略形势。
由于地处中原腹地,当魏国强盛的时候,可以威风八面;可一旦国力衰弱,就会陷入四面挨揍的窘境。
魏国环顾四周,秦国、齐国、楚国,没一个好惹的。
从此以后的几十年,魏国基本沦为了各强国角力的对象,在【合纵】与【连横】阵营之间来回横跳。
2
最大的受害者---楚怀王
除了魏国之外,张仪这辈子渊源最深的,就要属楚国了。在他担任秦国相邦之后,于公于私,张仪都必然会对楚国动手。
于私,张仪早年在楚国遭受过羞辱,被人打得不成人形。那个“三寸不烂之舌”的故事就是张仪的痛苦经历。
于公,对于秦国而言,楚国可能是最难缠的一个对手。
虽然不属于传统的中原,但楚国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,在吞并了吴越之后,楚国已经覆盖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,纵横数千里。
地盘大了,战略纵深就大;人口多了,战争潜力就强。
哪怕是将关中和巴蜀合为一体的秦国,面对楚国这个庞然大物,也丝毫不敢大意。
而且楚国自身够强也就罢了,更厉害的是楚国和齐国结成了非常牢固的齐楚联盟,这让秦国忌惮万分。
齐国和楚国,一个在东方,一个在南方,一个有钱,一个有兵。
有这哥俩儿在后边支援,前面让赵、魏、韩与秦国死磕,这样的合纵格局如果不想办法破解,秦国想要东进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(齐楚联盟让秦国忌惮万分)
那么如何才能拆散齐楚联盟呢?接下来就要看张仪的表演了,这就是著名的“张仪戏楚”。
事情的经过不复杂,张仪去楚国出访,楚怀王热情接待。张仪忽悠说:如果楚王您能和齐国解除盟约,秦国就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您。
这个“商於之地”在哪里呢?就在“关中四塞”的南大门---武关之外。
当初商鞅的封地就是在这商於之地,这才有了“商君”的称号。
由于地处秦、楚边境,所以商於之地对于秦国来说是东南方向的一块重要战略缓冲之地。
秦军从武关出发,经过狭窄的商於古道,可以在这里从容地摆开阵势,或走陆路,或走水路,威胁到楚国的核心地带。
反之,如果楚国拥有了六百里商於之地,就可以将防线直接推到武关一线。假如秦国从武关出发进攻楚国,就会被堵在古道之内,使得楚国西北方向的防守压力大减。
加上楚国的战略是“西守东攻”,西面尽量与秦国避免冲突,而将主要资源集中在东面,与齐国和三晋争霸中原。
所以张仪抛出来的诱饵是相当有吸引力的,让楚怀王不得不慎重考虑张仪的建议。
(张仪答应赠送的差不多就是这一片)
楚国大臣陈轸(zhen 第三声)极力反对:大王您清醒一点啊,和齐国解除盟约就能白拿六百里土地?没好处的事情秦国能干?就怕等您删了好友,秦国就不是这个态度了。
这位陈轸是什么来路呢?他是齐国人,也是一位纵横家,和张仪既是同行,又是前同事。两人有一段时间都在秦国效力,是直接的竞争对手。
如同职场剧的剧情一样,势均力敌的两人竞争“大秦相邦”这个职位。获胜者张仪更进一步,而失败者陈轸则黯然离职,跳槽到楚国上班。
最了解你的人,往往是你的对手。有过这么一段共事经历,陈轸对于张仪肚子里的小九九还是揣摩得比较准确的,知道这小子没安好心。
陈轸给楚怀王出了个主意:如果您实在是对商於之地动心了,就想买买买,那也行。可以先做做样子,等秦国真的把商於六百里地交割过来,我们再和齐国翻脸也不迟。
陈轸的计划可谓老成持重,不管你张仪打的什么算盘,我楚国就坚持一条----先货后款,有什么话等我验过货之后再说。
对于陈轸的良言,楚怀王是什么反应呢?
反应也很痛快:陈轸,你给我闭嘴!
《战国策》:楚王不听,曰:“吾事善矣!子其弭口无言,以待吾事。”
楚怀王坚持,做人要厚道。为表诚意,他先干为敬,立即派人和齐国解除盟约。
付完了首付款的楚怀王,乐呵呵地派人跟着张仪去接收土地。没想到张仪回到秦国就玩失联,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,三个月联系不上。
按照正常人的反应,这个时候肯定会想是不是被人骗了。
可楚怀王的脑回路格外清奇,他认为张仪之所以还没发货,是因为自己的诚意还不够,于是派人又去将齐宣王给痛骂了一顿。
维持一段关系很难,而破坏一段关系很容易。楚怀王这番操作,可算是把齐国给得罪透了。转过头来,人家齐国就和秦国结盟了。
得嘞,楚怀王这回不仅是首付款,连尾款都给付了~
(楚怀王:本王可是个厚道人)
到了这时候,张仪终于上线了,可说出来的话让楚怀王血压直线上升:
之前答应的六百里商於之地,变成了六里!
(楚怀王:我尾款都付了,你就给我看这?)
匹夫之怒,血流五步,那么君王之怒呢?
当然是起倾国之兵,找秦国讨说法。
你不给,我自己抢!
楚怀王陆续发动了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。
还记得之前说过吗?秦国最喜欢的就是单挑环节。
楚怀王的怒火没能给楚军士卒带来战力加成buff,两个回合楚国输得都很干脆。
丹阳之战楚国损失八万人,再算上蓝田的大败,两战保守估计损失十万人以上,这可都是楚国的精锐力量。
从此以后,楚国由盛转衰,被群起而攻之,国力一蹶不振。
楚怀王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:谨防诈骗。
(楚怀王现身说法)
3
三寸不烂之舌的代价
我们本文先不讨论楚怀王在这一过程中,如同失了智一般的表现,单说“张仪戏楚”这件事。
春秋战国时期“礼乐崩坏”是不争的事实,旧的规矩被打破,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,很多时候行事就没有了顾忌。
可越是这样的年代,人们越是会看重最为本真的东西----信义。
在春秋战国时代,重义轻生的例子比比皆是,远远超过之后任何一个朝代。往往为了一句口头的诺言,那时候的人会用一生去实践。
能够遵守承诺的人,不论出身,不论贵贱,都是会受人尊敬的。
而张仪对楚怀王的这次欺骗,影响实在是太坏了!
作为纵横家,你靠嘴皮子吃饭,舌绽莲花,可以。
你千人千面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,也可以。
但偏偏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硬骗,在战国的价值观中是最不能接受的方式。
你张仪作为秦国的相邦,明明白白地说了是以“商於六百里之地”作为酬劳,换取楚国和齐国解除盟约,而楚怀王不打折扣地做到了。
表面上看,秦国是白嫖成功,没有付出任何土地。但实际上,秦国的国家信用从这个时候就完全破产了。
从此以后,六国百姓对于秦国的标签除了“虎狼之国”,又添了一个“狡诈无信”。也许这些无形的东西没办法阻挡秦国这辆钢铁战车。
但在百姓的心中,真的会认同由秦国来一统天下吗?
之后的二世而亡,谁又敢说真的与这些无关呢?
也许在秦国“奋六世之余烈”的同时,这一桩桩、一件件的债,都已经暗中标好了价格,就等着偿还的那一天了。
(出来混迟早要还的)
有朋友会问:这个时期,全天下就剩张仪这一张嘴了吗?
大家就眼睁睁地看着他来回横跳?
就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吗?
有!当然有!
有连横,就必然有合纵;有擎天柱,就必然有威震天。
这个人是谁?是那个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吗?合规炒股配资线上
张仪楚怀王秦国魏国楚国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